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秦末项羽在一把大火烧了咸阳后,本着“锦衣不夜行”的原则高调还乡,刘邦也是大风起兮豪迈还乡。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与习惯,也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剧照:项羽锦衣不夜行
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 有学者将东周时期列国划分为 7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北方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滇文化、秦文化等。还有学者根据汉代分为五大文化主体: 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此外, 尚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
区域文化划分方式之一
部分区域文化介绍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
关中文化: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当代所说的关中,即关中平原。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秦中自古帝王都, 曾经在历史上恢弘一时的关中文化,有着“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帝都文化的优越感强烈;父慈子孝, 兄友弟悌, 夫唱妇随”等文化观。
齐鲁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
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楚文化:升龙
三晋文化: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
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秦统一天下后,格局得到暂时稳定,各地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开始进一步交流发展;汉朝的一些“大治”也使得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但此时区域文化中心还是在北方,一些传统中原地区。
根据文献统计,秦汉时期的文人分布如下:
秦汉时期文人分布
上述归纳说明, 西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齐鲁地区, 荆楚地区为另一文化中心。而东汉则转到河洛地区, 而三辅(三秦)文人则上升为第二位。这可能由于三辅地区曾经是西汉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积累起来的结果。尽管西汉和东汉的文化中心有所差异, 但总体上看, 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多集中在黄淮流域和江淮流域。
南方区域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朝代发展,特别是晋朝之后,国家经济中心开始向今天“长三角”发展,农业重心逐渐移至长江以南,南方水田种稻的每亩产量比之过去有了增长。据《晋书·食货志》载:东晋威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田税米三升。”这表明南方的稻米的生产水平已与汉魏时北方的粟齐平。
南方地区逐渐富庶。加上南方气候与环境吸引,南方地区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南宋之后,金人南下,北方边境一直不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向南方倾斜。此时南方江浙地带不仅粮食产量丰盈,文化教育也相对稳定。
自唐朝开始兴建的书院,到了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如白鹿洞、岳麓等知名书院,且大多数位于南方。荆楚文化等地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白鹿洞书院
区域文化的魅力与共同组成的华夏文化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域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关联的内容。区域文化侧重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文化区域指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倾向的若干社会所构成相邻的地理区域。
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下养育的是不同性格的人;且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区域文化也在不同丰富和发展。
都江堰
荆楚文化从最初的神秘倔强,加上了感怀浓厚;关中文化从赳赳老秦加上了大唐的海纳天下;三晋文化则从最初的保守向外逐步发展,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则如中流砥柱又不断进取;还有逐渐发展的八闽文化,海洋与山林,客家与妈祖;豪迈雄壮的草原文化。
区域文化下并不意味着隔离与故步自封,而是在本区域内形成让本区域内民众自豪的文化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多样性的区域文化构建了华夏文化璀璨照人,使得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世界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雷虹霁《秦汉文化与区域文化研究综论》;刘跃进等:《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